凯发app官网
0791-13415797
0791-13415797
PRODUCT
产品中心
发布时间:2025-11-08 点击量:
低空经济起源于通用航空的小众应用,早期以热气球观光、小型直升机农林作业(如喷洒农药)为主,技术局限于传统航空设备,功能单一且门槛极高。2000 年后,无人机技术开始初步探索,美国军方率先将小型无人机用于侦察,但民用领域仅局限于科研机构,2008 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不足 1 亿美元,应用场景集中在测绘、电力巡检等专业领域,且受限于续航(普遍低于 30 分钟)、操控精度(误差超 10 米)等问题,难以规模化推广。
随着锂电池技术(能量密度从 150Wh/kg 提升至 300Wh/kg)、自动驾驶算法(视觉识别准确率突破 95%)、无线G 普及支撑实时数据传输)的成熟,低空经济进入功能拓展期。2013 年大疆创新推出消费级无人机 Phantom,开启民用无人机大众化时代;2016 年顺丰试点无人机短途配送,京东、苏宁跟进布局;2018 年中国发布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(征求意见稿)》,首次明确低空飞行的监管框架。此阶段,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从 2011 年的 5 亿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80 亿美元,应用场景从专业作业延伸至消费娱乐、物流配送,但仍面临空域审批繁琐、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。
新基建政策(5G、北斗导航)与疫情催生的 “无接触需求” 成为核心驱动力。2021 年中国将低空经济纳入 “十四五” 规划,2023 年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明确低空空域分类管理;2024 年深圳、安徽等 10 余个省份推出低空经济试点,开放低空航线 万条。技术层面,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实现载人试飞,无人机物流实现 “最后 3 公里” 常态化运营,低空交通管理系统(UTM)逐步完善。截至 2025 年,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 1200 亿元,无人机保有量超 150 万架,覆盖物流、文旅、应急、城市治理等 10 余个领域,形成 “低空作业 + 低空交通 + 低空服务” 的多元业态。
全球市场:2025 年预计突破 350 亿美元,中国占比超 40%,成为核心增长极。北美(美国、加拿大)聚焦 eVTOL 载人交通,技术领先但市场增速放缓(CAGR 18%-20%);欧洲侧重低空旅游与环保监测,2024 年推出 “欧洲低空战略”,要求 2030 年低空物流覆盖率达 60%;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增速迅猛(CAGR 25%-30%),但以中低端无人机作业为主。
中国市场:区域发展差异显著。珠三角(深圳、广州)、长三角(上海、安徽)为核心集聚区,2025 年市场规模合计占全国 65%,深圳无人机企业数量占全国 30%,安徽芜湖建成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;中西部地区(四川、陕西)依托特色场景(如山区物流、矿区巡检)快速崛起,2025 年市场增速达 32%,但基础设施(如起降点、UTM 系统)仍待完善;东北地区侧重农业植保与冰雪旅游,应用场景相对单一。
政策支持:中国构建 “国家统筹 + 地方试点” 监管体系,国家层面明确低空空域 “分类管理、动态调整”,地方层面推出差异化政策(如深圳放宽 120 米以下空域审批,安徽给予低空企业税收减免);2025 年《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规划》提出,2027 年实现地级市低空服务网络全覆盖,eVTOL 载人交通试点扩至 50 个城市。
技术集成:5G + 北斗导航实现无人机厘米级定位,续航时间从 2019 年的 30 分钟提升至 2025 年的 120 分钟;eVTOL 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400Wh/kg,单次续航超 200 公里,充电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;UTM 系统实现 “空域申请 - 飞行监控 - 应急处置” 全流程数字化,深圳 UTM 系统可同时管控 1000 架无人机飞行,事故率降低 80%。
盈利模式转型:从 “设备销售” 转向 “服务运营”,2025 年市场化收益(如物流配送服务费、低空旅游门票)占比从 2020 年的 20% 提升至 45%。例如,顺丰无人机物流单票收费 15-25 元,2025 年营收超 30 亿元;深圳低空旅游项目(如无人机灯光秀、直升机观光)年接待量超 50 万人次,单客收益达 300 元。
空域资源紧张:中国低空空域开放率不足 30%,跨区域飞行审批周期长(平均 7-10 天),导致无人机物流难以实现 “跨城联运”。
安全风险突出:2025 年全国无人机 “黑飞” 事件超 2000 起,干扰民航飞行、坠机伤人等问题频发,现有监管技术(如电子围栏)覆盖率仅 60%。
基础设施滞后:全国标准化起降点(含充电、检修功能)不足 5000 个,难以支撑无人机规模化运营;UTM 系统区域割裂,跨省飞行数据难以互通。
低空交通需求爆发:全球城市拥堵率超 25%,eVTOL 载人交通可将通勤时间缩短 50%,2025 年全球 eVTOL 订单超 1.2 万架,预计 2030 年载人低空交通市场规模突破 800 亿美元。
产业数字化推动:农业、矿业等传统行业加速 “低空赋能”,无人机植保效率是人工的 30 倍,矿区无人机巡检可降低 70% 安全事故,2025 年全球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占低空经济比重达 35%。
绿色能源政策:eVTOL、电动无人机契合 “双碳” 目标,其碳排放仅为传统燃油直升机的 1/5,欧盟 “绿色新政” 明确 2035 年低空交通领域 100% 使用清洁能源,推动绿色低空设备普及。
政策密集出台:“十四五” 期间,中国累计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政策超 50 项,涵盖空域开放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企业扶持等领域,2025 年地方政府低空经济专项补贴超 100 亿元,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 500 亿元。
内需场景丰富:乡村振兴推动无人机物流向县域渗透(2025 年县域覆盖率达 40%),应急管理需求催生无人机救援、灾情监测应用(2025 年应急领域低空服务市场规模超 80 亿元),文旅消费升级带动低空旅游、无人机表演需求(2025 年市场规模超 150 亿元)。
产业链完善:中国无人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 90%(如大疆自研飞控系统、宁德时代无人机电池),形成 “研发 - 制造 - 运营” 完整产业链,成本较欧美低 30%-40%,具备全球竞争力。
功能集成化:2030 年无人机将实现 “作业 + 交通 + 服务” 多场景适配,例如,同一架无人机可白天用于物流配送,夜间转为城市巡检,搭载 AI 算法实现 “自主规划航线 + 动态调整任务”;eVTOL 将集成自动驾驶、空中避障、5G-V2X 通信功能,续航突破 300 公里,支持城际飞行。
数据价值释放:低空数据与城市治理、产业升级深度融合,例如,无人机采集的交通数据可优化城市路网规划,农业无人机监测数据可指导精准种植,2030 年低空数据服务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200 亿元,数据资产化成为新增长点。
服务订阅制:企业从 “卖设备” 转向 “卖服务”,例如,亿航智能推出 “eVTOL 出行订阅服务”,用户按月支付 5000-8000 元即可享受不限次短途飞行;农业无人机企业推出 “植保服务套餐”,按亩收费(15-20 元 / 亩),降低农户使用门槛。
县域市场爆发:2030 年中国县域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00 亿元,重点布局农村物流(解决 “最后一公里” 难题)、农业植保(覆盖 80% 耕地)、森林防火(县域林区监测覆盖率达 90%),模块化无人机(如可折叠、低成本机型)将成为县域市场主流。
海外市场拓展:中国无人机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抢占新兴市场,2025 年东南亚、中东市场中国无人机占有率超 60%,大疆、亿航智能在欧洲、北美推出定制化产品(如符合当地监管的 eVTOL 机型);中国与 “一带一路” 国家合作建设低空基础设施(如起降点、UTM 系统),推动低空服务标准输出。
区域差异化策略:珠三角、长三角聚焦 eVTOL 载人交通、低空物流枢纽建设,2030 年建成 “15 分钟低空交通圈”;中西部地区侧重特色场景(如四川山区无人机物流、陕西矿区巡检),通过 “政策补贴 + 本地化企业” 模式降低运营成本;东北地区发展低空冰雪旅游、农业植保,形成区域特色业态。
国家统一标准:2027 年《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》《无人机安全运营规范》将全面落地,统一起降点建设标准、UTM 数据接口、无人机安全认证体系,预计降低行业集成成本 30%。
安全监管升级:构建 “空天地一体化” 监管网络,通过卫星监测、地面雷达、无人机电子围栏实现全空域覆盖,2030 年无人机 “黑飞” 事件发生率降低至 0.1% 以下;建立低空交通保险体系,强制无人机、eVTOL 投保第三者责任险,化解安全风险。
低空经济是指利用低空空域(通常指地面以上 1000 米以下),通过无人机、eVTOL、直升机等低空飞行器,结合 5G、北斗导航、AI 等技术,开展物流配送、交通出行、城市治理、产业服务、文旅消费等活动的新型经济形态。其核心特征在于 “空域资源利用 + 技术集成创新 + 场景多元适配”,区别于传统航空经济的高门槛、高成本属性,可作为 “空中经济动脉”,连接地面经济与高空经济,推动城市与产业数字化转型。
通过低空飞行器替代人工,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性。例如,无人机农业植保效率达 300 亩 / 天,是人工的 30 倍,且农药利用率提升 20%;矿区无人机巡检可覆盖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,将巡检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1 天,安全事故率降低 70%;低空物流配送可避开地面拥堵,“最后 3 公里” 配送时间从 1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。
eVTOL 载人交通作为地面交通的补充,解决城市拥堵问题。例如,深圳试点 eVTOL 从宝安机场到市中心,飞行时间仅 15 分钟,较地面交通缩短 80%;未来 “低空出租车” 可覆盖机场、商圈、住宅区等核心节点,形成 “15 分钟低空交通圈”,2030 年预计可分流 20% 的地面通勤需求。
低空设备在应急救援、灾情监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例如,地震、洪水等灾害发生后,无人机可快速抵达现场,采集灾情数据并传输至指挥中心,为救援决策提供支撑;eVTOL 可搭载医疗设备、救援人员,实现 “空中急救”,将偏远地区急救时间缩短 50%;森林火灾中,无人机可携带灭火弹开展精准灭火,覆盖范围是传统消防车的 5 倍。
低空经济延伸公共服务与产业服务边界。在民生领域,无人机可用于偏远地区药品配送、城市快递投送,解决 “配送难” 问题;低空旅游(如直升机观光、无人机灯光秀)丰富文旅消费场景,提升市民生活品质。在产业领域,无人机可开展环境监测(如 PM2.5、水质采样)、电力巡检(如线路故障排查)、广告航拍等服务,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。
基于 “区域需求导向、功能精准匹配” 原则,低空经济可分为六大类型,其功能配置与降本逻辑存在显著差异,具体如下表所示:
大疆农业植保(黑龙江)、国家电网无人机巡检(青海)、神华集团矿区无人机监测(内蒙古)
(三)低空经济的服务对象:从 “空中作业” 到 “空天地协同” 的多元覆盖
低空经济通过 “飞行器 + 技术 + 基础设施” 的整合,构建 “空中服务 + 地面支撑” 的立体网络,服务对象覆盖政府公共管理部门、企业机构、市民个体及特殊场景用户,核心是通过 “低空赋能” 满足不同主体的差异化需求,实现公共治理效率提升、企业运营降本、民生服务普惠的多重价值。
低空服务:通过无人机开展市容巡检(如违规搭建、垃圾堆积识别),深圳罗湖区无人机每月巡检 30 平方公里,处置效率是人工的 15 倍;利用无人机监测市政设施(如井盖丢失、路灯故障),实时推送预警信息至运维平台,维修响应时间从 “天级” 缩至 “小时级”。
低空服务:无人机实时采集车流密度数据,为 “潮汐车道”“信号灯动态配时” 提供支撑,合肥交警通过无人机数据,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 22%;无人机抓拍高速公路违停、占用应急车道等行为,覆盖传统监控盲区,广州黄埔区违停处理量月增 30%。
低空服务:地震、洪水等灾害发生后,无人机 10 分钟内抵达现场,采集灾情数据并生成 3D 地图,为救援决策提供支撑;eVTOL 搭载医疗设备、救援人员,实现 “空中急救”,郑州暴雨期间,无人机为被困人员配送药品、食物,覆盖地面救援难以到达的区域。
低空服务:无人机搭载 PM2.5、VOCs 传感器,形成 “点 - 线 - 面” 监测网络,重庆渝中区 600 架无人机,污染溯源时间从 3 天缩至 2 小时;无人机开展水质采样、森林植被监测,福州晋安湖公园无人机每月采集湖体数据,藻类爆发预警准确率达 95%。
低空服务:无人机开展 “最后 3 公里” 配送,顺丰无人机配送单票成本从 15 元降至 8 元,2025 年营收超 30 亿元;京东、苏宁在乡村布局无人机物流,解决 “农村配送难” 问题,四川某县无人机配送覆盖 80% 行政村,配送时效提升 60%。
低空服务:无人机农业植保效率达 300 亩 / 天,黑龙江某农场使用无人机后,植保成本降低 25%,农药利用率提升 20%;神华集团矿区无人机巡检,替代人工进入高危区域,安全事故率降低 70%,巡检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1 天。
低空服务:国家电网无人机巡检输电线%,青海玉树电网无人机巡检,解决高海拔地区人工运维难题;中国移动通过无人机测试 5G 信号覆盖盲区,优化基站布局,信号覆盖率提升 15%。
低空服务:三亚、丽江等景区推出直升机观光项目,单客收费 500-1000 元,年接待量超 10 万人次;武汉、西安等城市举办无人机灯光秀,单次活动曝光量超 1 亿次,带动周边商圈客流增长 30%;横店影视城使用无人机航拍,替代传统直升机,拍摄成本降低 60%。
低空服务:深圳、广州试点 eVTOL “空中出租车”,从机场到市中心飞行时间 15 分钟,较地面交通缩短 80%;景区内 eVTOL 短途接驳(如杭州西湖景区),解决景区内拥堵问题,游客满意度提升 45%。
低空服务:偏远地区无人机药品配送(如云南山区),解决 “看病取药难” 问题,配送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;城市内无人机快递投送,上海、北京试点无人机配送生鲜、日用品,市民足不出户即可收到货物。
低空服务:消费级无人机(如大疆 Mini 系列)满足市民航拍需求,2025 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保有量超 100 万架;景区推出无人机沉浸式体验(如 VR + 低空观光),成都某景区无人机 VR 观光项目,单客收费 198 元,复购率达 35%。
低空服务:南极科考队使用无人机开展冰盖监测,获取冰川运动数据,研究效率提升 50%;中科院团队通过无人机监测候鸟迁徙路线,建立生态保护数据库,数据采集范围扩大 3 倍。
低空服务:军用无人机开展边境巡逻、侦察任务,替代士兵进入高危区域,保障人员安全;无人机搭载电子对抗设备,干扰敌方通信,提升国防能力。
低空服务:中国海警无人机开展海洋维权、渔业监测,覆盖范围是传统巡逻船的 10 倍;极地科考无人机采集冰芯样本、监测极地气候,解决人类难以到达区域的科考难题。
牵头部门:民航局(空域管理、飞行审批)、发改委(产业规划、政策扶持)为主,部分试点地区(如深圳)成立低空经济管理局,统筹全产业链发展;
参与部门:工信部(无人机 /eVTOL 技术标准)、公安部(飞行安全监管)、交通运输部(低空交通管理)、自然资源部(起降点规划)、应急管理部(应急场景应用);
运营主体:国有企业(如中国航空工业、顺丰航空)主导基础设施建设与核心运营,民营企业(如大疆、亿航智能)提供技术方案与设备,部分项目采用 “政府 + 企业” 合作模式(如安徽芜湖低空经济产业园)。
跨部门协同壁垒高:各部门标准不一(如民航局与工信部的无人机认证标准冲突),导致设备兼容性测试成本增加 30% 以上,项目推进周期延长 40%;跨区域飞行审批需经多层部门(如民航局、空军、地方政府),平均审批周期 7-10 天,难以满足即时性需求(如应急救援)。
空域资源利用效率低:中国低空空域开放率不足 30%,且空域划分粗放(如未按 “高度 + 场景” 细分),导致无人机与民航飞机、直升机飞行冲突;空域申请流程繁琐,企业需专人负责审批对接,人力成本增加 20%。
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:现有监管技术(如电子围栏、地面雷达)覆盖率仅 60%,2025 年全国无人机 “黑飞” 事件超 2000 起,干扰民航飞行、坠机伤人等问题频发;缺乏统一的低空交通保险体系,事故赔偿责任划分不清晰,企业运营风险高。
基础设施滞后:全国标准化起降点(含充电、检修、调度功能)不足 5000 个,难以支撑无人机规模化运营;UTM 系统区域割裂,深圳、安徽等试点地区的 UTM 数据难以互通,跨省飞行存在 “数据孤岛”。
代表企业:大疆(消费级无人机市占率 70%)、亿航智能(eVTOL 头部企业)、中国航空工业(军用 / 工业级无人机);
优势:掌握核心技术(如飞控系统、电池技术),提供 “设备 + 基础服务”,主导消费级、工业级无人机市场;中国航空工业在军用、大型无人机领域具备垄断优势。
代表企业:顺丰航空(低空物流)、京东航空(无人机配送)、通航企业(如中信海直,低空旅游);
优势:依托场景资源(如顺丰的物流网络、京东的零售体系),开展市场化运营,在低空物流、文旅领域占据主导;部分通航企业拥有低空航线资源,具备先发优势。
代表企业:中国铁塔(起降点建设)、华为(UTM 系统技术支持)、北斗星通(定位服务);
优势:提供基础设施(起降点、通信网络)与技术支撑(定位、管控系统),适配政府与企业的规模化需求;中国铁塔依托现有通信基站资源,快速布局起降点,成本降低 30%。
技术壁垒高:无人机飞控系统、eVTOL 动力系统研发成本高,新进入者研发投入占比超 40%;核心零部件(如高精度传感器、航空级电池)依赖进口,国产化率虽提升至 90%,但高端产品仍需进口(如部分芯片)。
标准化缺失:设备接口、UTM 数据格式不统一,企业需额外投入 30% 成本进行适配;低空飞行审批标准不明确,不同地区要求差异大,企业跨区域运营难度高。
成本压力大:无人机 /eVTOL 制造成本高(如 eVTOL 单价超 200 万元),运营成本(如起降点租金、维护费用)占营收的 50% 以上;低空物流、文旅等场景的投资回收期长(平均 5-8 年),企业现金流压力大。
商业模式单一:60% 的项目依赖政府补贴,市场化收益(如物流服务费、旅游门票)占比不足 40%;低空物流面临 “最后 3 公里” 成本高、盈利难问题,顺丰无人机物流 2025 年仍未实现盈利。
国内无人机生产企业(含整机制造、核心部件、配套服务)的区域分布呈现“华东、华南主导,京津冀、成渝、中部补充”的特征,不同区域依托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,且集中度较高。
根据企查查、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 年数据,国内无人机相关现存企业达 9.77 万家(含全产业链),地理分布高度集中:
区域划分核心省市企业数量占比产业定位与核心优势华东地区江苏、浙江、上海、山东
高端工业级无人机核心区,聚焦测绘、物流、应急救援;依托长三角制造业基础与高校资源(上海交大、南航),产学研协同紧密
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生产基地,占据全球 70% 以上消费级市场份额;产业链完整(覆盖芯片、飞控、电池),龙头企业聚集(大疆、亿航)
军用 / 特种无人机研发中心,承担国家重大专项;依托北航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,技术转化能力强,聚焦高端军用、工业级机型
区域应用型基地,农业植保(重庆)、高原测绘(四川)需求旺盛;依托西部航空军工基础,推动军民技术融合
配套制造基地,依托三线建设积累的航空制造能力,聚焦劳动密集型零部件加工(电机、机壳),成本优势显著
初级配套与特色应用,如陕西依托军工资源发展特种无人机,东北聚焦碳纤维等原材料生产
广东省:无人机企业超 7600 家(占全国 21.5%),其中深圳 alone 贡献超 40%,是大疆、亿航智能等龙头总部所在地,全产业链配套率达 95% 以上;
江苏省:企业数量超 5000 家,以苏州、无锡为核心,聚焦工业级无人机整机制造与核心部件(飞控、电机),规模化生产能力突出;
四川省:企业超 300 家,以成都为核心,依托航空军工基地(如中航成飞),在大型民用无人机、军用无人机领域优势显著;
北京市:企业超 300 家,以政策支持与科研机构(北航、航天科技集团)为核心,主导高端技术突破(如长航时无人机、eVTOL 动力系统)。
从城市线级看,无人机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等级城市,反映出对技术、人才、资本的高度依赖:
新一线城市(成都、杭州、苏州等):占比 23.05%,是工业级无人机制造与应用的核心载体,如成都聚焦农业植保无人机,杭州依托电商资源发展无人机物流;
一线城市(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):占比 21.15%,主导研发与高端制造,如深圳负责消费级无人机整机研发,北京聚焦军用 / 特种无人机技术突破;
二线城市(南京、合肥、武汉等):占比 19.06%,承接配套制造与区域应用,如合肥依托新能源产业发展无人机电池,武汉依托高校资源发展飞控系统;
三线%,以零部件加工、区域应用服务为主(如县域农业植保服务),成本优势突出但技术含量较低。
国内无人机产业链已形成 “上游原材料自主可控、中游制造分化竞争、下游应用场景多元” 的格局,各环节与区域优势深度绑定,具体如下:
上游聚焦 “原材料生产 + 核心部件研发”,技术壁垒较高,区域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地区:
产业链环节核心产品/服务市场规模(2025E)主要分布区域竞争格局原材料铝合金、钛合金、碳纤维复合材料
- 铝合金:CR10 超 50%,中国宝武、河钢等主导;- 碳纤维:长三角(苏州)、东北(吉林碳谷)主导,吉林碳谷原丝市占率超 50%
- 飞控:大疆自研占消费级市场 70%,纵横股份、极飞科技主导工业级;- 电池:深圳(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)主导,能量密度突破 400Wh/kg
数据支撑:2024 年国内铝合金产量达 1614.1 万吨(2025E 1772 万吨),碳纤维产能达 13.55 万吨(2025E 15.08 万吨),为无人机轻量化提供充足原材料;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 90%,飞控、电机等关键环节已摆脱进口依赖。
中游为 “无人机整机组装”,分为军用与民用两大领域,区域分工明确,头部企业主导市场:
细分领域2025E市场规模核心产品主要分布区域代表企业与竞争格局军用无人机343 亿美元(全球)
中国航空工业集团(翼龙系列)、航天科技集团主导,国企占比超 80%,技术壁垒极高
- 消费级:全球 70% 市场由深圳企业主导(大疆市占率 70%);- 工业级:2025E 规模 2007 亿元,极飞科技(农业)、纵横股份(测绘)、顺丰航空(物流)主导
极飞科技(农业市占率 30%)、顺丰航空(物流市占率 40%)、国网通航(电力巡检)主导
亿航智能、小鹏汇天等头部企业试点运营,2025 年新增制造企业约 50 家,集中在珠三角
下游应用已覆盖 “消费娱乐、行业服务、公共管理” 三大领域,区域需求与产业布局高度匹配:
设备销售(毛利率超 60%)+ 服务(如灯光秀),驱动因素为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
服务运营(如植保 15-20 元 / 亩、物流 15-25 元 / 单),驱动因素为产业数字化与降本需求
例如:珠三角依托电商与文旅资源,无人机物流(顺丰、京东)与灯光秀(深圳、广州)需求旺盛;长三角依托农业与工业基础,农业植保(江苏、浙江)与电力巡检(上海、安徽)应用广泛;京津冀依托公共管理需求,应急救援与安防监控无人机应用领先。
区域分工深化:珠三角主导消费级与 eVTOL,长三角主导工业级制造,京津冀主导军用 / 高端研发,成渝与中部承接配套,分工更明确;
上游自主可控:铝合金、碳纤维等原材料国产化率超 90%,飞控、电池等核心部件摆脱进口依赖,为产业链安全提供保障;
下游场景爆发: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增速(2025E 33%)远超消费级,物流、应急、农业等场景成为增长主力,推动产业链从 “设备销售” 向 “服务运营” 转型;
政策驱动明显:珠三角、长三角等试点区域放宽空域审批,推动无人机与智慧城市、低空经济融合,进一步放大区域优势。
综上,国内无人机产业已形成 “区域聚集、全链覆盖、分工明确” 的格局,珠三角、长三角、京津冀三大核心区主导技术与制造,成渝、中部等区域加速承接配套与应用,未来随着低空开放与技术突破,产业链将向 “更高端、更协同、更场景化” 方向发展。
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2025 年呈现出 “资本热捧与盈利冷现实” 的强烈反差 ——Wind 概念板块 434 家企业中,既有头部企业年亏超 39 亿元的困境,也有上游核心部件企业 47% 毛利率的红利;既有 70% 上市公司实现盈利的整体数据,也有整机制造、应用服务领域普遍亏损的残酷现状。这种 “冰火两重天” 的格局,本质是产业处于 “技术投入期、场景培育期、政策适配期” 的阶段性特征,需从产业链环节、企业类型、场景差异三维度拆解盈利真相。
低空经济产业链按 “制造 - 运营 - 服务” 可分为三大环节,各环节因技术壁垒、政策依赖度、市场成熟度不同,盈利水平差距达 5-10 倍,形成鲜明的 “微笑曲线、上游:核心部件与材料 —— 技术垄断下的 “利润高地”
上游是产业链唯一实现稳定盈利的环节,涵盖核心零部件(动力系统、飞控、传感器)
高端材料(碳纤维复合材料),凭借技术壁垒与国产化替代红利,平均毛利率达 25%-60%,头部企业盈利表现堪比科技巨头。核心零部件:动力与飞控主导利润,头部企业垄断超 60% 市场
核心零部件在整机成本中占比超 50%,其中动力系统(电机 / 电控)、飞控系统技术壁垒最高,是盈利核心:
:头部企业毛利率 32%-59%,三瑞智能聚焦海外高端市场,2025 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 59.51%,其螺旋桨自制率提升至 80%,成本较外采降低 6 个百分点;好盈科技虽因 “以价换量”(电机单价同比降 56%)导致毛利率降至 32.41%,但收入规模同比增长 6 倍,2024 年电机业务收入达 7.38 亿元,净利润 1.52 亿元,成为工业级无人机动力系统核心供应商。
中游是产业链 “盈利分水岭”,按场景分为军用、消费级、工业级三类,毛利率跨度从 10% 至 50%,90% 企业处于 “营收增长但亏损扩大” 的状态。
军用整机由国企主导,聚焦京津冀(北京)、成都等军工资源密集区,虽毛利率仅 10%-30%,但依托政府采购实现稳定盈利:
:中无人机(成都)2025 年三季度营收 15.48 亿元,净利润 3383.98 万元,毛利率 11.1%(低于行业平均),但因翼龙 - X 首飞并获出口批复,2025 年关联交易额目标达 14 亿元(同比 + 139%),存货达 36.28 亿元(同比 + 38%),锁定未来收益;航天彩虹军用业务贡献 60% 以上利润,2024 年军用无人机营收同比增 28%,有效对冲民用业务亏损。
消费级市场高度集中于深圳,大疆以 70% 全球市占率形成 “盈利垄断”,是中游唯一持续高盈利的领域:
:大疆 2024 年营收超 200 亿元,净利润超 50 亿元,整机毛利率 45%-50%,配件(电池 / 云台)毛利超 60%,配件及服务收入占比达 25%,有效对冲整机价格竞争压力;其核心优势在于全产业链配套(深圳配套率 95%)+ 核心部件自研,单台 “Mini 4 Pro” 成本 1200 元,售价 2999 元,成本控制能力行业领先。
工业级是中游 “盈利洼地”,聚焦长三角(苏州)、成都等应用场景密集区,但因研发投入高、订单分散、规模化不足,多数企业未达盈亏平衡:
:“工业无人机第一股” 纵横股份连亏 4 年,2024 年亏损额扩大至 3579.17 万元,2025 年上半年虽营收同比增 61.72%(达 1.35 亿元),但净利润仍亏 3468.45 万元,核心因云龙大载重无人机研发投入增加(研发费用占比 18%),且政府项目交付周期长(平均 12 个月),资金占用成本高;亿航智能 2017-2023 年累计亏损 12.46 亿元,2024 年虽宣称 “调整后净利润 4310 万元”,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亏损仍达 2.3 亿元,2025 年一季度销售净利率骤降至 - 300.44%,现金储备仅 3.83 亿元,生存压力显著。
:极飞科技通过 “硬件 + 服务” 转型实现扭亏,2024 年净利润 7041 万元,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1.3 亿元(同比 + 49.1%),毛利率 34.3%,核心是植保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40%,按 15-20 元 / 亩收费,单台无人机年作业面积从 1 万亩增至 3 万亩,摊薄设备成本。
:依托规模化作业与政府补贴,头部企业实现盈利。极飞科技在东北、新疆等规模化农田区域,通过 “包年服务”(200 元 / 亩 / 年)覆盖 1000 万亩耕地,服务收入占比 40%,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1.3 亿元;但中小服务商因作业面积不足(单台年作业 5000 亩),仍处亏损,全国约 70% 农业植保服务企业年亏损超 100 万元。
:C 端 “最后一公里” 配送仍处亏损,核心是成本高、订单密度不足。美团无人机 2024 年每单配送成本 15 元,用户仅支付 5 元,年亏损 2.3 亿元,虽累计完成 60 万单,但日均订单不足千单,远未达到 “日均 10 万单” 的盈亏平衡线;顺丰无人机在深圳试点,单件成本比货车高数倍,因空域审批限制难以跨区域扩张,尚未盈利。
:依赖景区客流,淡季闲置率高。山东临沂费县天蒙景区直升机游览项目,清明假期单票收费 500 元,但日均体验人数不足 20 人,年亏损超 500 万元;全国仅海南、成都等少数地区项目实现盈利(如三亚直升机观光年接待量超 10 万人次),多数项目因客流不足、设备闲置率超 60%,陷入 “高成本 - 高票价 - 低客流” 的恶性循环。
除产业链环节差异外,企业所有制、规模、场景选择进一步加剧盈利分化,形成 “国企抗风险强、民企两极分化、明星企业频爆雷” 的格局。
国企 / 央企主要布局军用无人机、空管系统、基础设施等领域,依托政策与资源优势,盈利稳定性强,但毛利率较低:
民营企业是低空经济主力军,但盈利分化显著,仅 10% 头部企业实现盈利,90% 中小企业面临亏损或退出:
:山东福莱特(2024 年亏 297 万元)、西安君晖航空(2024-2025 年连亏)等,因技术落后、订单不足,被迫股权转让或退出市场;韩国现代旗下 eVTOL 公司 Supernal 累计投入超 14.5 亿美元后,2025 年 9 月暂停研发,成为行业 “爆雷” 典型,反映出民企在高投入、长周期领域的脆弱性。
Wind 低空经济概念板块 434 家上市公司中,仅 170 家深度参与产业链,其余多为 “蹭概念” 企业,盈利表现差异显著:
低空经济盈利难并非单一环节问题,而是 “技术瓶颈、政策滞后、市场培育不足” 的系统性失衡,导致行业普遍缺乏商业闭环。
低空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,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超 15%,且核心技术尚未突破:
:纵横股份 2024 年研发费用 1.2 亿元(占营收 18%),亿航智能 2024 年研发投入占比超 40%,但技术转化效率低,eVTOL 电池能量密度、功率密度、安全性的 “不可达三角” 仍未解决,限制了航空器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(当前 eVTOL 单价超 200 万元,难以规模化)。
市场需求尚未大规模释放,多数应用场景仍处于 “政策驱动” 而非 “市场驱动” 阶段:
低空经济盈利破局需 “技术突破、政策松绑、模式创新” 三管齐下,推动行业从 “试点探索” 迈向 “规模化盈利”。
当前低空经济盈利并非 “全行业亏损”,而是 “结构性盈利”—— 上游核心部件、B 端刚需场景(农业植保、电力巡检)已实现盈利,中游消费级头部、军用整机保持稳定收益,真正亏损的是工业级整机、C 端应用企业。未来 3-5 年,随着空域开放、技术降本、模式创新,行业将逐步形成 “B 端盈利规模化、C 端培育加速” 的格局,具备核心技术(如动力系统、飞控)、场景资源(如农业规模化作业、政府合作)的企业,将率先突破盈利临界点,成为低空经济的 “盈利先锋”。
对于企业而言,当前破局的关键是 “避开 C 端陷阱、聚焦 B 端刚需”,利用政策窗口期(如地方低空经济基金、试点项目)降低前期投入,通过 “服务 + 数据” 构建差异化壁垒,而非盲目追求 “整机制造” 或 “C 端流量”。只有将技术优势与场景需求深度绑定,才能在低空经济的 “盈利长跑” 中存活并胜出。
低空经济的 “盈利冰火局” 本质是产业周期与系统要素错配的叠加结果。破解这一困局需跳出单一环节改良,通过技术攻坚筑壁垒、政策创新破瓶颈、模式重构创价值、生态协同提效率
技术短板是制约盈利的核心根源,需聚焦 “核心器件自主化、技术转化高效化、安全管控智能化” 三大方向,破解成本高企与性能不足的双重难题。
针对上游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,建立 “国家专项 + 企业联合” 的攻关机制:
政策滞后导致的空域受限、基建不足,是规模化盈利的最大障碍,需通过 “空域开放分级化、基建建设市场化、政策支持精准化” 激活发展动能。
商业模式单一导致盈利来源狭窄,需推动 “硬件 + 服务 + 数据” 的多维价值变现,构建可持续的盈利生态。
:在农业领域,复制极飞科技 “包年服务” 模式,整合 “无人机植保 + 农资供应 + 产量监测”,按 300 元 / 亩 / 年收费,单台无人机服务面积从 3 万亩提升至 5 万亩,毛利率维持在 35% 以上;在电力领域,国网通航可将巡检服务拓展至 “设备维护 + 故障预警”,服务费提升至 800 元 / 次。
挖掘低空飞行产生的数据价值,打造 “数据采集 - 分析 - 变现” 闭环:
低空经济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单一企业难以破局,需通过生态协同降低交易成本,放大规模效应。
破局策略的落地需配套 “资金、人才、监管” 三大保障体系,形成长效推进机制。
设立 1000 亿元国家级低空经济发展基金,重点支持核心技术攻关与基础设施建设;鼓励地方政府设立配套基金,例如广东已设立 50 亿元专项基金,优先投资 FaaS 模式企业;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,例如极飞科技可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扩大服务规模。
与北航、南航等高校合作开设低空经济专业,定向培养适航认证、空域管理人才;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,培养无人机操作维护人员,按每人 5000 元给予企业补贴;引进海外高端人才,给予税收减免与住房补贴,重点吸引 eVTOL 设计领域专家。
实行 “包容审慎” 监管,对新技术、新模式采用 “沙盒监管”,允许在深圳、重庆等试点城市先行先试;建立行业协会自律机制,制定《低空经济企业诚信公约》,对恶意低价竞争、数据泄露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;完善法律法规,明确低空飞行的责任划分与事故处理标准,降低企业运营风险。
低空经济的盈利破局并非简单的成本削减或政策补贴,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产品价值、通过模式创新重构商业价值、通过生态协同重构产业价值。对于企业而言,需摒弃 “重制造、轻服务”“重 C 端、轻 B 端” 的惯性思维,聚焦自身优势环节 —— 上游企业深耕核心部件,中游企业绑定场景服务,下游企业挖掘数据价值。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SERVICE TIME:08:30-18:30